当第一颗原子弹落下时,全世界的人都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。
蒋介石和毛泽东也不例外。
一、迷雾中的赛跑
1945年8月6日,“小男孩”在广岛上空爆炸,史无前例的破坏力让8万人当场身亡。
而这一天,蒋介石的日记里根本没有“原子弹”这三个字。
原子弹爆炸的第二天,老蒋还颇有雅兴,与家人一起乘船出游,并在船上发现一本蒋家族谱,高兴得看个没完。
第三天,老蒋尽兴而归,当晚首次在日记中提到原子弹:
去年今日,我衡阳失陷,内外交迫,实为平生最悲惨之一日,而今日前一日,则日本广岛第一次受原子炸弹之轰炸矣,其报应之速有如此也。
翻译一下就是:叫你们小日本去年打我,报应,炸死你们!
然后呢?然后没有了。
和大家一样,原子弹的爆炸并没有打破老蒋的生活日常。
不是老蒋不重视,大家都不重视。
在当时,没有人意识到事情远远没有这么简单。
8月8日深夜,苏联突然告知老蒋马上将出兵东北,并在几个小时后发动大规模进攻。
老蒋这才猛然惊醒,发觉时代的大变化已经来临,他开始频频发出命令,部署各项行政事项。
但是,老蒋并没有发出任何军事进攻的命令。
在老蒋看来,此刻的局势实在是太过于扑朔迷离,在日记中,他甚至用到了“战栗恐惧”这样的词语,表达在苏联出兵的当天紧张至极的心情。
苏联突然出手,如此巨变,是福是祸?难以判断。
老蒋唯一知道的是,他在西南蜗居的日子,很快就要结束了。
苏联出兵的消息,让陕北的主席感到万分惊讶,却也无比振奋。
苏联在这时突然出兵连老蒋都不知道,当然也完全在主席的预料之外,但苏联出兵这件事情本身,主席却早有预判。
在刚刚落幕的中共七大中,主席反复向党内高级将领强调:苏联虽然长期没有援助我们,并不代表以后不会援助我们。
主席说,当年苏联对我们“不是不援助,而是情况不允许。”而从现在的国际形势来说,在未来情况允许时,“国际援助一定会来。”
对此判断,主席极为坚定,断言“如果不来,杀我脑袋”。
如今,老大哥果真来了。
得知苏联出兵的当天下午,主席高兴至极,说原来以为反攻要和美国人配合作战,那是麻烦,现在同苏联红军配合作战,甚是痛快。
其实,和苏军配合到底痛不痛快,此刻还是一个谜题。
因为斯大林并没联系主席。
相比于好歹提前一天被通报的蒋介石,主席反而完全没有事先得到任何通知,就连苏军进攻的消息都是在广播里听到的。
无论是主席还是老蒋,此刻眼前都是一片迷雾。
当时的中国大陆上,美国、苏联、日本、国民党、共产党五个主要势力之间关系纠缠交错,根本无人能够厘清。
苏联为何出兵?日本将会有何反应?下一步到底会去向何方?
并没有人真正知道。
大家唯一知道的是,每一步决定都至关重要,一步走错,可能就是满盘皆输。
但是,与消息灵通却小心翼翼的蒋介石完全不同,主席并不打算在此刻缩手缩脚。
虽然眼前仍然是黑暗重重,但主席抓住了目前局势的核心:苏联出兵,日本人很快就会投降,此刻正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时刻。
决不能放过这次机会。
主席果断发出命令,要求各部队立刻准备大规模作战,对日本军队“放手进攻”:
苏联参战,使抗日战争进入最后阶段...我们的任务有四项,即配合作战、制止内战、集中统一、国共谈判。
如何同苏联红军配合作战,还要等战争的展开...我们现在要做的是配备干部,发展攻势,准备几十个旅打仗,考虑一个计划。
我们要对日本军队放手进攻,这不会犯冒险主义,要学习较大规模的作战。
如果在战略上今天还不放手,就会犯错误。
原本平静的延安,气氛突然变得火热。
一场迷雾中的赛跑开始了。
在蒋介石还在小心地亦步亦趋时,主席选择迈开大步,向前奔去。
二、命运的齿轮
应该说,主席的动作已经够快。
但这一次,命运的转动快得超出所有人的想象。
8月10日,仅仅是苏联出兵的第二天,日本天皇突然向英美发出乞降照会。
14年的世界大战,中国人民14年的抗日战争,在突然间迎来了终点,所有人都措手不及。
大家不是没有预料到这个结局,在德国投降之后,谁都知道日本是螳臂挡车,最终的结局不是投降就是彻底毁灭。
主席和老蒋都已经在为日本投降后做各种准备,而大家的判断非常一致:以常规军事力量来推测,盟军攻陷日本,至少还有一年。
在原子弹投下的前两天,主席还在给中共鄂豫皖边区的电报中说:
估计日寇明冬可能失败,还有一年时间供你们作准备工作,你们必须在这时间内准备一切,对付必然要到来的内战局面,方不至临事张皇,遭受挫折。
然而,随着原子弹的投下,所有常规军事的逻辑都被打破了。
广岛的爆炸,点燃了世界历史这台老旧的发动机,历史的核心齿轮开始火热地急速旋转,而各个国家的齿轮,也一个接一个跟着飞转起来。
首先被带动的,是苏联。
在原子弹落下仅仅3天之后,150万苏军硬是提前了半个月向东北发起进攻,不要说关东军被彻底打懵,就连美国人都为此大吃一惊。
下一个被带动的齿轮,是日本。
在原子弹和苏军的双重重压之下,即使疯狂的日本人也终于幻灭,他们不得不让自己快速转向原本一年后才会到来的那个结局:投降。
日本人投降了!
而日本齿轮的高速旋转,最终带动了中国的命运齿轮。
决定中国命运的时刻,猛地到来了。
对此,蒋介石并不高兴。
蒋介石和他重庆的将领们虽在名义上是抗日的核心,但在日本真正投降的这一刻,他们却没有表示出多少开心和振奋。相反,国民党从上到下在得知日本准备投降之后,表现得极度紧张。
因为他们心目中的首要敌人早已不是日本人,而是共产党。而此刻,他们发现自己远远落在共产党身后。
无数将领的电报向蒋介石涌来,表达了基本上同一个意思:务必要想尽办法阻止共产党进占重大城市、收编日伪武装!
其实,老蒋本人又何尝不是如此想?
此刻的蒋介石不再有前几日的闲情逸致,紧急命令很快从重庆发出,让各地军政长官“保持镇静”,委员长自有办法应付。
应该说,老蒋此刻手上是有牌的。
他是抗日政府的“正统”,手握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队,他还是美国长期投资的盟友,是罗斯福树立的“四大强国”的领袖。
甚至连苏联这边老蒋都有牌可打,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,老蒋的小舅子宋子文此刻正在莫斯科跟斯大林进行至关重要的谈判。
也就是说,不论对内、对外,不论是对敌还是对友,蒋介石都有足够的裕度。
于是,很快,蒋介石给出了他对眼前局势的答案。
8月11日,国民政府连发三篇电报,所提要求让人惊讶不已。
第一篇,要求八路军“原地待命”:
...所有该集团军所属部队,应就原地驻防待命。其在各地区作战地境内之部队,并应接受各该战区司令长官之管辖。
第二篇,要求所有其他国军“主动寻找机会,抢占日军放弃之据点”:
...距敌较远之部队,应察状况可能向前推进,与敌保持适当距离,尔后候命前进。
如敌放弃要点,应即派队进驻,维持治安,对于敌人遗留之武器弹药材料财物,必须派兵严为看管,不得自由处理或占用,如违即以军法惩治。
应该说,如果能够理解此时国共早已把对方看做敌人,老蒋的前两篇电报不难理解:老蒋借助自己名义上的统帅身份,要求十八集团军(八路军)原地不动,好让其他国军去摘桃子。
思路清晰,问题不大,就是不太讲究。
如果说老蒋前两篇电报还算可以理解的话,那么第三篇电报,广大沦陷区百姓就难以接受了:
我沦陷区各地下军及各地伪军,应就现驻地点负责维持地方治安,保护人民。
各伪军尤应乘机赔罪,努力自新,非本委员长命令,不得擅自移动驻地,并不得受未经本委员长许可之收编。
这篇电报中,蒋介石不仅让伪军继续“维持治安”,甚至透露出准备将伪军“直接收编”的意思。
老蒋为什么要这么做?目的很清楚,现在国军主力全部窝在大西南,一旦日军开始投降,率先抵达中原各大城市的毫无疑问是在敌后奋战多年,建立了稳固根据地的八路军。
而挡在八路军眼前的,除了马上就要投降的日军,就只剩下日军麾下的伪军了。
与其把城市给八路,老蒋宁可把城市交给伪军——这就是蒋介石第三封电报所表达的意思。
问题是,伪军是什么?
伪军是在被侵略时叛变的汉奸,是面对敌人卑躬屈膝,掉头对自己人痛下杀手的畜生。在沦陷区的很多地方,伪军犯下的罪行比侵略者还要更加没有人性,是比日军更令人痛恨的存在。
老百姓苦伪军久矣。结果现在好不容易抗战胜利了,这群伪军不仅不会得到任何惩罚,反而还可能摇身一变,直接变成正规军?
老蒋的做法不能简单地评价对错,对他而言,伪军是眼下最方便利用的资源,也确实是挡在共产党面前唯一的力量。
此刻我们并不知道老百姓是怎么想的,在全国都沉浸在抗战胜利气氛中时,老蒋的这封电报被海量的欢乐淹没,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澜。
问题是,对于一个手握重兵,掌握着国内外所有优势资源的统领来说,这么做,真的是眼下局势的最优解吗?
与其说这是深思熟虑后的妙棋,看起来更像是手忙脚乱之下的权宜之计。
至于这个决定会有什么后果,蒋介石很快就会知道了。
三、东北!东北!
看到蒋介石发的电报,主席给气笑了。
你老蒋想要玩正统这一套,不是不可以,但是这几篇电报根本就是把“偏心”写在脸上了,岂不好笑?
于是,主席专门写了一篇长文,送给老蒋做正式回复:
我们从重庆广播电台收到中央社两个消息,一个是你给我们的命令,一个是你给各战区将士的命令。
在你给我们的命令上说:“所有该集团军所属部队,应就原地驻防待命。”此外还有不许向敌人收缴枪械一类的话。
你给各战区将士的命令,据中央社重庆十三日电是这样说的:“最高统帅部今日电各战区将士加紧作战努力,一切依照既定计划与命令积极推进,勿稍松懈。”
我们认为这两个命令是互相矛盾的。
照前一个命令,“驻防待命”,不进攻了,不打仗了。现在日本侵略者尚未实行投降,而且每时每刻都在杀中国人,都在同中国军队作战,都在同苏联、美国、英国的军队作战,苏美英的军队也在每时每刻同日本侵略者作战,为什么你叫我们不要打了呢?
照后一个命令,我们认为是很好的,“加紧作战,积极推进,勿稍松懈”,这才像个样子。可惜你只把这个命令发给你的嫡系军队,不是发给我们,而发给我们的另是一套。
朱德在本月十日下了一个命令给中国各解放区的一切抗日军队,正是“加紧作战”的意思。再有一点,叫他们“加紧作战”时,必须命令日本侵略者投降过来,将敌伪军的武装等件收缴过来,难道这样不是很好的吗?无疑这是很好的,无疑这是符合于中华民族的利益的。
可是“驻防待命”一说,确与民族利益不符合。我们认为这个命令你是下错了,并且错得很厉害,使我们不得不向你表示:坚决地拒绝这个命令。
因为你给我们的这个命令,不但不公道,而且违背中华民族的民族利益,仅仅有利于日本侵略者及背叛祖国的汉奸们。
对于主席来说,这只是眼前的一个插曲罢了。
相比于仓促应付的重庆,延安早在苏军进攻的那一天就已经进入战备状态,开始为日本投降做最后努力。
因此,此时日本提早投降虽然让延安同样惊讶,但主席他们却无需停下手中的工作:本来就在干同样的事情,现在只是提前了。
此刻的延安,已经完全是一副热火朝天的景象。“各部队的战报、电文和总部的命令、指示等等,日夜不断地在延安和各解放区之间来回飞传”。
主席更是恨不得1天当10天用,师哲回忆,此时主席“工作量之大,速度之快,达到了空前的地步”。
主席忙得一边接见同志,一边还在奋笔疾书,连吃饭喝水都没有留下时间,工作人员在主席身边堆满了瓜果和馅饼面包,让主席随手拿来解渴充饥。
8月11日,延安总部在一天之内接连发出七次命令,明确通告全党,要准备开展“极猛烈的”战争形式:
集中主要力量迫使敌伪向我投降,不投降者,按具体情况发动进攻,逐一消灭之,猛力扩大解放区,占领一切可能与必须占领的大小城市与交通要道,夺取武器与资源,并放手武装基本群众,不应稍有犹豫。
这些电报不止说清了工作方向,甚至把后续的工作都已安排清楚,主席非常明确告知各部队在“解决敌伪后,主力应迅速集结整训,提高战斗力,准备用于制止内战”。
而更重要的是,在这段时间里,延安所发所有命令,都直接或间接地指向了同一个目标,一个主席深思熟虑的目标。
东北。
早在1942年仲夏,主席就已经指示刘少奇要做好战后准备:
须估计到日本战败从中国撤退时,新四军及黄河以南部队须集中到华北去,甚或整个八路新四须集中到东三省去,方能取得国共继续合作的条件(此点目前不须对任何人说)。
1944年9月,主席在给华北的电报中明确表示“满洲工作之开展,不但关系未来中国之局面至巨,而且已成刻不容缓之紧急任务”。
11月,主席再次强调“中国的国土蒋介石丢到哪里,我们就到哪里。还要准备几千干部到满洲去”。
在七大开会期间,主席更是多次提到东北,强调东北“很重要”“特别重要”“极其重要”,“要准备20到30个旅,15万到20万人,脱离军区,将来开到东北去。”
东北究竟有什么好?其实现在回头看,结论很清楚:一是日本长期经营,留下了非常好的重工业基础,二是东北自古就是产粮丰富之地,而至关重要的第三点,则是东北三面接壤苏联、朝鲜,唯一联通华北的山海关,热河一线又易守难攻,安全有充足保障。
拿下东北,就有了前进的基地,进可攻退可守,几乎立于不败之地。
进驻东北,无疑是此时共产党的第一要务。
此时,八路军距离东北最近的是冀热辽军区的李运昌部。中央8月11日发布第二号命令,命令这支部队立刻向东北开进。
接到中央的命令,冀热辽军区上下非常激动,他们立刻成立以李运昌为书记的“东北前进工作委员会”,调动8个团、2个支队,超过13000人,以及2500名地方干部,于12日分三路向东北进发。
谁也没有想到,正是这支规模不大的小小部队,最后竟然左右了整个中国的战局。
于是,大家都在匆促之间,紧张地迈出了第一步。
一场震惊世界的大战,就此拉开帷幕。
患得患失的老蒋仍然龟缩在西南,试图通过发号施令阻止八路军前进。
而靠着长期坚持不懈的思考和大胆执行的魄力,八路军成功跑在了国军前面,占据了一点先机。
不过,一切都还为时过早。
很快,蒋介石的反击就到来了。
点评
在动笔之前,我一直有个思考:在原子弹第一次落下的时候,中国有谁会知道原子弹是什么鬼东西?
如果不知道的话,那么谁又能知道应该如何应对呢?
于是,为了能够还原从“原子弹落下”到“日本发出乞降照会”的这短短4天,我花了大量时间去寻找材料,找得非常痛苦。
结论正如文章所说,果然,那时候中国根本不知道原子弹的存在,老蒋根本没把这东西当回事,延安这边其实也是一样,没有明显的反应。
所以说,日本投降的时候,整个中国其实是大吃一惊的。
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,历史的车轮加速到了难以置信的程度,就好比马车突然变成了高铁,车上的人根本来不及做出反应,车子已经向前冲出老远。
于是,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。
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导致国共两党在抗战时期的一个差距,被无限放大。
什么差距?对未来的考虑。
在日本投降后,大家都知道这时候要命,但是大家都来不及思考,所以最后,都只能按照手上已经有的方案来执行。
中共的方案文中已经说了,就是拿下东北,这时候其实我们根本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去东北,因为斯大林的态度并不明确。但是顾不得那么多了,先出发,出发了再说。
这也是我党一向的好习惯,事情先做,做了就有希望。
而老蒋的方案呢?看完文章大家应该都能感觉到了,说到底,老蒋根本就没有方案。
不做预案的后果是极为惨重的,日本一投降,老蒋直接就蒙蔽了。“利用伪军来维持治安和阻止共产党军队”这个但凡正常人都觉得不靠谱的下下策,居然成了老蒋当时给出的答案。
而后来发生的事情也证明,这个仓促的决策最终成为老蒋自残的一把大刀。
要知道,老蒋手上可打的牌太多了,想要阻止我党甚至有不止一种办法。
他这是手上拿着四个2两个王,却根本忘记自己要出牌,最后第一轮,过。
很快,当老蒋终于从震惊中回过神来,他终于出牌了。
老蒋手上的牌实在是太多,以至于第一张牌,就让主席难以招架。
“鸿门宴我摆好了,你,敢不敢来呢?”
(未完待续)
和兴网配资-合法配资平台-股票配资网平台-配资网站免费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